技术交底不清导致 PE 燃气管焊接质量问题的案例​

2025-09-27

“如果当时把温度、压力、冷却时间哪怕再多写一句,这1.2公里就不会全部返工。”项目总工李工在复盘会上拍着桌子,声音发哑。

一、背景

华东某市天然气支管更新工程,管径dn160,SDR11,PE100,设计压力0.4 MPa,全长3.5 km。焊口总数326道,要求一次拍片合格率≥95%。然而第—批送检的30道焊口,一次合格率仅43%,射线检测显示:虚焊、过焊、冷焊、夹杂四类缺陷同时出现,甲方直接下发停工令。

二、现场记录

1. 时间:上午9:15,气温18 ℃,风力3级,湿度62%。

2. 设备:全自动热熔焊机,铣刀、加热板洁净,但显示面板温度设定为210 ℃(规范要求205±5 ℃)。

3. 人员:两名焊工均持特检院颁发的PE小口径证,但当天才从HDPE给水项目调来,首次接触燃气工程。

4. 交底文件:仅一页A4,打印了“按CJJ 63—2018执行”,无管材批次、无环境温度修正、无翻边对称尺寸示意图。

三、缺陷剖面

切样后在高倍镜下可见:

① 虚焊——加热不足,界面出现明显分层;

② 过焊——温度偏高,分子链热氧化降解,翻边脆化;

③ 冷焊——切换压力滞后,熔面已低于180 ℃仍强制对接;

④ 夹杂——铣削后未用无水乙醇擦拭,灰尘夹带进入焊缝。

四、根因追溯

1. 技术交底不清:未根据当天气温下调吸热时间,焊工仍按“给水项目经验”执行;

2. 责任边界模糊:项目部下放“施工队自行看规范”的模糊指令,无专人复核参数;

3. 记录缺失:焊机虽有USB接口,但无人导出原始曲线,导致缺陷无法追溯;

4. 培训脱节:燃气pe管对氧化皮、水分更敏感,焊工沿用给水标准,风险认知为零。

五、整改流程(落地版)

① 停工当天,项目部重新组织“一页纸交底”升级:

a. 明确“温度205 ℃,吸热时间×1.2倍系数(≤20 ℃环境)”;

b. 画出示意图:翻边对称高度1.0—2.5 mm,背弯无裂纹;

c. 标注“铣削后30 min内必须焊接,超时重铣”。

② 建立“双签制”:焊工+质检员在焊机USB曲线打印单上签字,存档至竣工;

③ 每道焊口编号用二维码金属铭牌,扫码即可查看当口温度、压力、冷却时间;

④ 引入第三方飞检,随机抽5%焊口切除剖面,不合格即双倍复检;

⑤ 晚班增设“红外加热帐篷”,保证0 ℃以下环境也能恒温焊接。

六、结果

整改后再送检120道焊口,一次合格率100%,射线评定全为Ⅰ级。甲方、监理、特检院三方联合签字复工,工期仅延误6天,比原预估的“全部返工”节省直接费用约38万元。

七、留给行业的三句话

1. 技术交底不是“文件有就行”,而是“让最基层的焊工一眼看懂”;

2. 参数记录不是“机器能存就行”,而是“谁签字谁负责,数据永不失联”;

3. 燃气无小事,一次虚焊,可能把整条街的安心都烧穿。

把这三句话写进你的施工日志,比任何口号都更能守住城市燃气管网的最后一厘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