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孔打歪了,管拖不动!”——这是水平定向钻施工里最头疼的夜间电话。别急着回填,按下面5步做,多数PE拖拉管都能“救”回来,而且不用大开膛。
一、先判“歪”到什么程度
1. 把钻杆重新穿回导向孔,用定位仪每3米测一次深度与左右偏差,绘出实际轨迹。
2. 对比设计轨迹,算出偏移量:水平>0.5D(管外径)或垂直>1D,就必须修正;小于该值,可直接回拖,但要在管头加万向节防扭。
二、土体“松骨”——给孔壁减压
偏移段常因卵石层、旧基础或钻液“包压”导致缩径。先停钻,用低固相膨润土+0.3%聚丙烯酰胺混合液,以1.2倍孔容积反向冲洗15分钟,把孔壁“浆泡”撑开;随后注入1∶1水泥—水玻璃双液浆,凝固30分钟,强度达0.2MPa即可,既固壁又防塌。
三、二次导向——“微折线”回正
1. 换用3°短节弯接头+φ89mm导向钻头,在偏移起始点1.5m外重新开分支孔;
2. 控向员把钻杆倾角每次下调0.5°,水平角反向纠1°,像“掰手腕”一样缓慢回正;
3. 每钻进1米就拉回钻杆,用探头复核,确保新轨迹与设计中线误差≤0.3D。
四、回拖前“热身”——应力释放
把整根pe管(SDR11,dn315)在地面自然盘放24小时,温度与地下温差<8℃后再拖;管头焊“子弹型”封帽,外缠5mm钢板做成“减阻环”,降低刮壁风险。回拖速度控制在0.2m/s,遇到扭矩突增,立即停拖,前后摆动8~10次,让管体“自我找正”,千万别硬拉。
五、复测与注浆填充
拖管到位后,再用定位仪复测,高程偏差若仍>0.25D,在管侧钻φ25mm注浆孔,低压(0.2MPa)注入微膨胀水泥浆,边注边旋转PE管15°,利用管壁弹性把残余偏差“顶”回去;注浆量控制在1.2倍环空体积,48小时后做闭水试验,无渗漏即完成修正。
经验小结
1. 导向孔钻偏多发生在入土角15°~25°段,提前每2米做一次倾角校准,可把事故率降70%;
2. 纠偏时“慢就是快”,单次纠折角≤1.5°,否则孔壁出现“台阶”,反而卡管;
3. 所有注浆压力必须<0.3MPa,防止PE管径向变形超过5%,影响后期使用压力等级。
照此5步走,即使导向孔钻偏,也能在48小时内让PE拖拉管回到正轨,省掉大开挖、省掉赔偿,夜里电话再响,你也能淡定回答:“放心,明早通水!”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