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货还没卸,先听到‘咔’一声裂响。”——这是多数工地对PE拖拉管运输的第一印象。管壁划花、承口磕崩、顶管变形,一次小事故就能把整批材料报废。问题不在司机,而在“没人告诉装卸工该怎么干”。下面这份现场笔记,把顶管、拖拉管从出厂到基坑边的每一步都拆给你看,照着做,损坏率能压到1%以内。
一、装车前:把隐患留在厂里
1. 目测分级:光线好的空地,逐根360°转一圈,发现深度>1 mm划痕用红笔圈出,单独堆放,到现场做非承压段使用。
2. 承口戴帽:DN200以下用3 mm厚硅胶护套,DN200以上用双层瓦楞纸+缠绕膜,帽沿必须包住承口根部20 mm,避免钢丝绳直接勒在胶圈槽。
3. 打包间距:6 m定尺管,每捆≤6根,捆扎带选19 mm×0.8 mm聚酯带,捆扎位置距管端1 m、2.5 m两处,带下垫50 mm厚软胶条,防止勒痕。
二、装车:让管子和车厢“软接触”
1. 车厢打底:先铺一层10 mm橡胶垫,再横放两根80 mm×80 mm方木做枕梁,枕梁间距≤2 m,高度差用木楔找平,保证管体受力均匀。
2. 梯形码放:底层6根,上层缩进半根管径,形成梯形,层间加橡胶垫片;顶层管面低于栏板50 mm,防止急刹时前冲。
3. 三点固定:车头、中段、车尾各设一道紧绳器,钢丝绳套胶管后与聚酯带错位,避免“硬碰硬”;紧绳器扭矩≤45 N·m,手摇柄听到“咯噔”即停,防止把管勒变形。
三、运输:给司机一张“限速单”
1. 车速控制:铺装路面≤60 km/h,非铺装≤30 km/h,遇到减速带提前100 m松油门,禁止急刹。
2. 二次检查:每行驶50 km进服务区,手摸紧绳器是否松动,橡胶垫是否移位,10分钟解决,比到工地再返工省太多。
四、卸车:叉车不是“叉”是“抱”
1. 抱夹选型:用圆弧型抱夹,接触面包橡胶,宽度≥管径1/3,抱夹压力调至0.3 MPa,刚好“抱得起、夹不扁”。
2. 两点起吊:6 m管必须双叉同步,叉臂间距3 m,单叉作业极易把顶管挑弯。
3. 卸货平台:提前铺彩条布+橡胶垫,管端距地面≤300 mm时暂停,由两人手扶缓落,杜绝“自由落体”。
五、基坑边临时堆放:别让石头当“牙齿”
1. 地面找平:先铺细沙100 mm,再垫土工布,防止尖锐石子硌管。
2. 堆高限制:DN≤110 mm可叠3层,DN≥160 mm最多2层,层间用50 mm宽橡胶条隔垫。
3. 遮阳盖布:黑色pe管暴晒1小时表面温度可升15 ℃,长期堆放盖双层遮阳网,降低热胀变形。
六、顶管入洞前最后一道关
1. 管口复查:把承口帽拆下,用200 mm宽钢刷清槽,泥沙一旦夹进胶圈,等于自带“砂纸”磨密封。
2. 润滑脂选食品级:避免劣质油脂与PE发生应力开裂,涂厚度1 mm,均匀到“看得见、滴不下”。
3. 对中限位:用两瓣式钢制导向环,外径比洞口大20 mm,保证顶进初始角度≤0.5°,别让小斜率变成大弯曲。
七、常见“作死”瞬间排行榜
① 钢丝绳直接勒管身——勒痕深度超过2 mm,该段必须切掉报废;
② 叉车单叉挑管——顶管瞬间出现“鹅颈”弯,回弹后看似没事,其实环刚度已降30%;
③ 工地夜间无灯卸货——管端撞到钢板桩,承口崩块只能现场热熔补救,耽误两天工期。
八、成本账:一次保护≈一根管钱
以DN315×12.5 mm pe顶管为例,市场价约185元/米,一根6 m管1110元。而一整套硅胶帽、橡胶垫、聚酯带成本不到90元,仅占材料费8%,却能把运输损坏率从常见的5%降到0.3%。按一车60根算,省下3根管,3330元,足够给工人发装卸奖金,还落个“零返工”好名声。
把这套流程打印成A4双面,贴在车厢里,让司机、装卸、施工三方签字确认。谁不按步骤来,现场照片发群里,一次警告,二次罚款,三次直接换队伍。规矩立起来,PE拖拉管才能真正“毫发无损”地躺进基坑,而不是带着伤痕去“带病服役”。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