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管道没事,地面却裂了。”不少燃气公司都遇过这种怪象:竣工不到两年,PE燃气管像被无形之手拧成“麻花”,焊缝拉薄、漏气报警,最后发现元凶是管基沉降不均。沉降差只要超过管径的3%,聚乙烯的柔性就会变成“塑性”,一旦拉应力突破极限,裂纹随之而来。想把风险扼杀在萌芽,必须把“均匀”二字写进勘察、材料、施工、监测全流程。
一、勘察先行:把“软弹簧”找出来
用静力触探+波速测试双指标,把淤泥、填土、暗浜全部定位,按每20 m一个横断面绘制“软硬分布图”。发现高压缩性土层,提前给出换填或加固范围,避免“一边石头、一边豆腐”的基底。
二、材料升级:给管道配“软骨护套”
选用SDR11、PE100级原料,抗拉强度≥22 MPa,同时加设1.2 mm厚PE波纹护套,相当于给管道穿上“减震衣”。护套与主管间预留5 mm空隙,可吸收5‰的附加应变,把沉降差转化为“可滑动”而非“硬拉扯”。
三、施工控制:让管基成为“整体筏板”
1. 30 cm厚级配砂垫层分层夯实,每层压实度≥95%,用钢钎现场复检,钎入深度≤5 cm为合格。
2. 管底再铺10 cm厚中砂找平层,粒径0.3–0.8 mm,含泥量<2%,洒水至最优含水率后用平板振捣器走三遍,形成“弹性褥垫”,把局部沉降匀成整体沉降。
3. 回填时,管顶50 cm内用人工木夯,夯迹重叠1/3,严禁机械直接碾压;每回填30 cm做一次环刀检测,干密度≥1.65 g/cm³,确保“四周同沉”。
四、监测护航:给管道装“沉降闹钟”
竣工即布设“两线一桩”:示踪线随管同行,地面每50 m设沉降观测桩,小区出口加设GPRS无线沉降计。数据自动上传云端,日沉降速率>0.5 mm或累计>10 mm即触发黄色预警,燃气公司24 h内现场复测,必要时启动注浆或局部换管,把事故停在纸面。
从勘察到监测,只要四步闭环,就能把管基沉降不均这只“隐形手”牢牢按住,让PE燃气管在三十年设计寿命里始终“直着腰”输气,不再为变形弯腰道歉。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