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场雨把沟槽灌成小河,一夜降温让管材脆得像玻璃。”做MPP管施工的人,最怕听到这两句话。雨季和低温不是停工的借口,却是质量事故的高发期。想把活干漂亮,得把天气当成第二监理。
一、材料进场先“体检”
卡车到场别急着卸货。先测外观:内外壁无龟裂、划伤长度不超过管壁厚度的1/2;再测温度:管身温度低于5 ℃时,必须搬进预热棚缓温,24 h内升至15 ℃以上方可下沟。低温下的MPP管像冻硬的粉条,轻微磕碰就能产生隐形裂纹,后期通电即爆。
二、沟槽排水是“保命”措施
雨季最忌“带水作业”。边坡按1:0.5放坡,槽底两侧各挖30 cm×30 cm临时排水沟,每20 m设集水井,3 kW泥浆泵24 h轮班抽排。槽底若被雨水泡软,立即挖除20 cm淤泥,换填碎石并平板夯两遍,确保地基承载力≥80 kPa,避免后期沉降把管子“撕”断。
三、接口加热要“双保险”
低温环境热熔机温度需上调10 ℃,加热板实际温度达到220 ℃时再下管。加热时间按壁厚×10 s计算,Φ200管壁厚12 mm,加热2 min后迅速切换,避免熔面降温。雨天加设折叠防雨棚,棚内再悬一盏1 kW红外灯,保证熔接区干燥且温度≥10 ℃。接口完成后用焊缝扫描仪100 %复检,空腔、缝隙大于0.1 mm一律返工。
四、回填分层“穿棉袄”
管道两侧各50 cm范围内用中粗砂回填,每层虚铺20 cm,洒水湿润后再用小型振动夯四遍,密实度≥95 %。低温期在管顶30 cm处加铺一层10 cm厚发泡保温板,上面再覆土,形成“保温盖”,防止夜间冻胀抬管。雨季回填前用土工布把砂层整体包裹,避免雨水冲刷造成“悬空”。
五、夜间值守“零死角”
安排双人夜班,每2 h测一次管身温度、沟槽水位,数据实时发微信群。若温度骤降或水位上涨,立即启动应急预案:保温棚加盖双层帆布,水泵增开一台,确保“管不冻、槽不灌”。次日复工前,项目经理、质检、安全三方联合验收,签字后方可继续。
六、竣工资料“留痕迹”
每道焊口拍照编号,记录熔接温度、时间、环境温度、焊工代码;每段沟槽回填后做雷达密实度扫描,数据刻盘存档。一旦后期出现沉降、渗漏,可调出原始记录,快速定位责任环节,避免“扯皮”。
把天气当敌人,只能停工;把天气当对手,就能见招拆招。雨季和低温不是挡箭牌,而是检验真功夫的考场。按以上六步执行,MPP管照样能在雨里扎根、在寒风中挺立,交付一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“地下动脉”。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