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管道没漏气,就能继续用?”——不少燃气公司现场人员都曾这样问过。长期埋地的PE燃气管,在第三方施工、地质沉降或回填碎石冲击下,表面常出现划痕、压痕甚至裂纹。这些看似“皮外伤”的机械损伤,到底会不会在下一个供暖季变成“致命伤”?答案藏在“剩余强度”里。
一、为什么必须评估剩余强度
pe管属于典型的粘弹性材料,损伤不会立刻脆断,但会在内压、温度与地应力的耦合作用下缓慢扩展。若仅凭肉眼“看不出漏气”就放过,可能让裂纹在数年后突然失稳,造成燃气云爆炸。国内多起事故复盘表明,70%的突发泄漏源于早期被忽视的机械损伤。剩余强度评估,就是把“看不见的隐患”换算成“可量化寿命”,为更换、降压或加固提供决策依据。
二、现场三步法:快速锁定高风险点
1. 精准定位:采用高频Pig+声学定位仪,在0.3 MPa运行压力下完成带气检测,可识别≥0.2 mm深的划痕,定位误差≤10 cm,避免大面积开挖。
2. 缺陷量化:开挖后,使用深度规+RTK全站仪,建立“损伤地图”。对每处划痕测量长度L、深度d、半径r,记录与焊缝、承插口的距离,拍照并贴上二维码,方便后期追溯。
3. 环境因子打分:把回填土类型、地下水位、交通动载、运行温差四项按1–5级赋分,分数越高,劣化越快,后期需缩短复检周期。
三、实验室复核:小试样测出大真相
现场切下含损伤的30 cm管段,在22 °C、50年外推条件下做静液压试验。试验前,先采用CT扫描确定裂纹尖端钝度,再按ISO 13479进行缺口管慢速裂纹扩展(SCG)测试。若试样在165 h内发生脆性破坏,则判定该损伤已穿透塑性区,剩余寿命不足5年;若超过500 h仍未破坏,可视作“稳定缺陷”,允许在降压20%条件下继续服役,并设置5年复测倒计时。
四、有限元一秒算:把缺陷翻译成“当量压力”
将现场测得的L、d、r输入ABAQUS,建立含损伤的PE80/PE100三维模型,材料本构选用三参数粘弹性模型,内压逐级加载至1.5倍最大运行压力。输出最大Mises应力σ_max,与材料屈服强度σ_y对比,得到强度折减系数RSF=σ_y/σ_max。行业普遍接受:RSF≥1.25可继续运行;1.0≤RSF
五、寿命预测:把“经验”写成“公式”
基于Arrhenius方程与裂纹扩展Paris律,拟合出PE管剩余寿命公式:
t_r= A·exp(Q/RT)·(K_IC / K_I )^m
其中K_I为应力强度因子,与内压P、缺陷深度d呈正相关;A、Q、m为材料常数,可通过实验室SCG数据回归得到。把现场测得的P、d、温度T代入,即可算出t_r。以SDR11 PE100管、运行压力0.4 MPa、划痕深度1 mm为例,剩余寿命约18年;若划痕加深到2 mm,寿命骤降至6年,直观告诉管理者“该花钱时必须花”。
六、风险控制与修复策略
1. 纤维增强聚乙烯带缠绕:适用于RSF 1.0–1.25、缺陷长度
2. 钢护套+注浆:对伴行地铁、高荷载路段,采用D160×3 mm不锈钢护套环向包裹,间隙注入改性环氧砂浆,既分担内压,又抑制裂纹扩展,寿命可延长25年。
3. 换管触发条件:RSF0.3 mm/年,满足任一即启动换管,避免“补丁叠补丁”的隐患叠加。
七、写在最后
PE燃气管的“老龄化”不是突然到来,而是每一次轻微刮伤、每一次温度循环的累积。把剩余强度评估做成标准化动作,就像给管道做“心电图”:不凭感觉、不靠运气,用数据决定下一程是该加速、减速还是换道。只有让“看不见的伤痕”被量化、被管理,燃气安全才真正握在我们自己手里。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