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软土地区,pe管像“踩棉花”,通车不到两年就出现“S”形下沉,接口错位、漏水、爆管轮番上演。换填不是简单“挖掉回填”,而是给管道造一条“隐形轨道”。把6个参数锁死,沉降就能从厘米级降到毫米级。
1. 地质分层——先给软土“做B超”
用静力触探+十字板剪切,每0.5 m取一组数据,把淤泥、泥炭、粉质黏土逐层标出来。软土厚度>3 m的区域,单独划为“换填区”,避免“一刀切”。
2. 换填厚度——算准“安全垫”
管道外径D≤200 mm,换填厚度≥1.0 m;200<D≤400 mm,厚度≥1.2 m;D>400 mm,厚度≥1.5 m。厚度不足,应力扩散角不够,管道仍会被“软土包裹”。
3. 压实度——用“数字”说话
换填中粗砂每层虚铺30 cm,洒水至最优含水率±2%,用18 t振动压路机“弱振+强振”各3遍,环刀法检测,压实度≥95%。低于93%的区域,全部返工,不留“软弹簧”。
4. 排水梯度——给地下水“开高速”
在换填底部横铺一层20 cm厚级配碎石,内嵌DN100 perforated PE管,坡度≥1%,接入检查井。地下水位下降30 cm,地基承载力可瞬间提高20 kPa,沉降速率减半。
5. 材料粒径——把“牙齿”磨圆
换填砂料粒径0.075~4.75 mm,含泥量≤3%,棱角系数≤1.3。粒径过大,压实后易“架空”;含泥高,遇水又变“面糊”。
6. 分层碾压——“三明治”式搭接
每层碾压搭接宽度≥50 cm,轮迹重叠1/3轮宽,边缘用小型夯机补夯3遍。最后一遍碾压结束,立即用土工布覆盖,防止日晒雨淋“回弹”。
把6个参数写进技术交底,现场签字确认,沉降观测点每月读一次,连续12个月沉降差<3 mm,方可通过验收。软土不再“吃”管道,PE管就能稳稳当当躺够50年。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