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PP 管回填工艺不当致沉降:分层压实技术与材料选择关键

2025-09-25

凌晨三点的抢修电话,总让市政班组头皮发麻——又是MPP电力排管沉降。挖开路面,管材完好,却像“断筋”般下陷,周边沥青层跟着开裂。问题99%出在回填:图省事一次性填到管顶,重型压路机轰然碾过,看似“密实”,其实管腋与管顶留下隐形空腔;雨水一渗,细砂被带走,沉降只是时间问题。

想根治?先把“分层”刻进骨子里。MPP管环刚度虽高,仍属于柔性管,传力靠两侧回填体“夹持”。第一层必须人工回填,用5~10 mm连续级配碎石,粒径<管外径1/10,避免点荷载。铁锹沿管壁对称下料,厚度控制在15 cm,木制夯锤呈45°角轻击,听到“哒哒”清脆声才算合格——此时压实度≥90%。别小看这一层,它像“护踝”,决定管体能否均匀受力。

第二层可上小型振动平板夯,仍用同一级配,虚铺20 cm,夯三遍,走“回”字路线,搭接1/3板宽。现场用核子密度仪抽检,压实度≥93%方可停夯。很多队伍为抢工期,直接上钢轮压路机,结果管顶0.3 m内被“压松”而非压实,后期沉降差可达5~8 cm,代价是二次破路。

材料选择同样暗藏杀机。建筑渣土看似免费,实则含砖块、木屑,压碎值低,遇水崩解;河砂太细,动水条件下极易流失。推荐“两级配”思路:管底到管顶以上30 cm用5~25 mm碎石,孔隙率<20%,既提供骨架又方便排水;30 cm以上至路床,改用天然砂砾(含泥量<5%,CBR≥60),经济且易压实。若地处高地下水位,可在管腋处加一圈10 mm粗砂缓冲,形成“过滤带”,防止细颗粒迁移。

施工节奏也要“慢工出细活”。每回填一层,留30 min让碎石棱角重新咬合,再压第二遍;雨天立即停工,用防雨布覆盖,防止“橡皮土”。回填完成后,用激光水准仪记录初始高程,两周后复测,沉降差<3 mm即判为合格,否则局部注浆补救,成本仅为返工破路的1/5。

记住:MPP管不是“埋进去就完事”,而是与回填体共同组成的“复合结构”。把分层压实与材料选择做成“标准动作”,沉降自然无处遁形,半夜抢修电话也会从此静音。


MPP 管回填工艺不当致沉降:分层压实技术与材料选择关键第1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