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一批塑料管道,前后两次压力测试数值却相差30%以上,现场往往瞬间炸锅。别急,把“锅”先放一放,按下面七步排查流程走一遍,90%的异常都能锁定真凶。
第一步:复测确认
关闭所有支线阀门,用同一台压力泵、同一名操作员、同一支标准表,在原点位再做一次升压。若复测值回到首次区间,说明第一次读数可能受瞬时波动影响;若仍偏离,进入第二步。
第二步:仪表“体检”
把标准表、传感器、泵头拆下送校。小指针误差1bar,大管道就能放大成10%差异。别心疼几百元校验费,它比返工便宜得多。
第三步:温度记录
把第一次与第二次测试时段的介质温度、环境温度、管壁温度全拉出来画曲线。pe管每升降10℃,压力读数会漂移2%左右;若温差超过15℃,直接做温度补偿换算,再看差异是否收敛。
第四步:空气排查
卸压后重新注水,末端加装自动排气阀,以0.2MPa间隔逐级排气,直到水流呈连续柱状无气泡。残留空气1%就能吃掉5%表压,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“大胃王”。
第五步:密封复检
用泡沫法或压降法对所有承插、热熔、法兰接口做地毯式扫描。发现渗漏点立即标记,修复后再次稳压30分钟,压降≤0.05MPa才算及格。
第六步:管体扫描
把测试段两端封死后,注入工作压力的1.2倍,用超声波测厚仪沿管周螺旋扫描,重点查看焊口、弯头、应力集中区。壁厚突降8%以上,基本可判定局部屈服,需要换管。
第七步:土质与回填复查
若以上都正常,把探坑打到管顶0.5m处,检查回填是否夹杂砖石、冻块,压实度是否≥90%。硬物顶压会让管道产生环向微裂纹,压力测试时表现为“稳不住压”。清除异物、换填细砂后复测,数据通常立刻回正。
走完七步,仍找不到原因怎么办?把测试全过程录像、数据表、环境记录打包,发回实验室做慢速裂纹扩展试验,90天就能得到最终答案。记住,压力差异不是洪水猛兽,只要流程不乱,真相迟早会浮出水面。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