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jpg)
凌晨两点,沪宁高速仍车流如织。养护车道被锥桶压缩成一条窄窄的通道,我们却在地下十米处悄悄推进一条φ200的MPP电力管,不封路、不减速,连轮胎都未颠簸一下。如何把一根韧性十足的橙色“长龙”安全送过运营高速?我把十年现场经验拆成七步,写给你看。
第一步:资料拼图
出发前先让图纸“开口”。收集路面结构层厚度、桥涵桩基坐标、历年沉降数据,用RTK把高速中线、边坡、隔离带全部打到CAD里,生成一张0.5米精度的三维地形图。再把交通监控探头、光缆、燃油管、渗沟画成不同颜色,像叠图层一样透视地下,提前标出“红线区”——任何钻杆都不能触碰的禁区。
第二步:夜间“踩点”
白天车流大,测量员只能夜里“猫”进中央分隔带。用探地雷达+管线仪交叉扫描,每两米做一次标记,把金属反光贴贴在护栏立柱背面,既方便后续复测,又不给司机造成视觉干扰。发现一段老旧硅芯管与新建MPP路径冲突,立刻把垂直间距从1.2米调到2米,避开“暗雷”。
第三步:导向孔设计
高速路基像一块三明治:表层沥青18厘米,水稳36厘米,下部是90厘米砂砾。砂砾层最容易塌孔,我们把出入土角压到10°,曲率半径控制在1200D(D为管外径),让钻孔像一条平缓的“彩虹”,顶点恰好位于砂砾层底部,既避开上部高压实度区域,又远离桥台冲刷线。
第四步:泥浆“护驾”
水平定向钻的命脉是泥浆。按“5%钠基膨润土+0.3%CMC+0.2%防渗剂”配比,马氏漏斗粘度调到55秒,比重1.08,像蛋清一样粘稠却不易沉淀。钻杆回抽时,泥浆在孔壁形成一层1毫米泥皮,把砂砾缝隙堵得严严实实,防止路基“喝”泥浆后产生脱空。每半小时做一次比重测试,数据上传监理云盘,留痕备查。
第五步:分级扩孔
导向孔完成后,用φ250、φ350、φ450三级扩孔器依次回扩,每级间隔6小时,让孔壁应力缓慢释放。最后一级扩孔器加装“刀翅+流道”组合,边切削边喷浆,把孔径扩大到管外径的1.5倍,既减小回拖力,又给后续注浆留出环隙。扩孔扭矩始终低于钻机额定值70%,防止“别杆”造成钻杆疲劳断裂。
第六步:管口“上锁”
MPP管入洞前,先给端头穿一件“钢制拖帽”,拖帽外径比扩孔器小5毫米,前端做成30°锥形,减少“啃土”阻力。管尾用热熔焊上一块8毫米圆形钢板,板上预留两个φ50注浆孔,回拖完成后立即用聚氨酯密封剂封口,防止水气顺管壁渗入路基。整根管道在地面完成焊接、冷却、探伤,杜绝“带病入地”。
第七步:回拖与监测
回拖速度控制在0.3米/分钟,像“蜗牛”一样匀速爬行。钻机操作手与路面巡查员保持对讲机单频道联系,每隔10米报一次拉力值,超过18吨立即停拖,开泵冲泥浆5分钟后再继续。高速上方,巡查员用激光测距仪扫描路面,发现高差超过3毫米就暂停作业,补注膨润土浆,直到数据归零。凌晨4点50分,MPP管准确抵达接收井,路面高程无变化,车流依旧飞驰。
第八步:注浆填充
管位确认后,用0.6:1水灰比水泥浆通过管尾预留孔反向注浆,压力0.2MPa,稳压3分钟,让浆液填满环隙。再采用“二次注浆”工艺,24小时后用微膨胀浆补注一次,消除收缩裂缝。最后把接收井两端砌24厘米砖墙,墙内灌沥青玛蹄脂,给MPP管戴上“防撞头盔”,防止未来检修井施工误伤。
第九步:验收与移交
48小时后,用2吨压载车在高速对应位置来回碾压10遍,无裂缝、无跳车,才算通过“实战考核”。再用8千伏直流耐压仪对管道做15分钟耐压试验,泄漏电流小于5微安,绝缘电阻大于1000MΩ,方可签字移交。竣工资料里,我们把每一次泥浆比重、拉力曲线、路面高差全部打印成册,留给运营单位一份“地下档案”。
十米之下,橙色MPP管静静躺着,像一条沉睡的“电力动脉”。高速之上,车灯依旧连成银河。我们用七道工序、七十二小时,把“不可能”变成“零感知”。下次驾车驶过,你或许不知道脚下多了一条生命通道,但安全,早已在黑暗中被我们提前点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