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jpg)
凌晨两点,城市主干道依旧车流如织。要在这样的动脉下埋入一条110 kV电缆,却不能用“开膛破肚”的老办法——交通不能断、路面不能毁、工期不能拖。MPP电力管凭借高环刚度、耐腐蚀、绝缘优、可热熔焊接的特性,成为穿越道路的首选。如何把“切缝—穿越—回填—恢复”四步并成一步,让路面保护与管道敷设同步完成?下面这套实战流程,直接拿去就能落地。
一、施工前:把风险写在纸上,把方案落到毫米
1. 物探+地勘:雷达扫描+梅花形钻孔,精准标出燃气管、雨水箱涵、光纤的“红线”,误差控制在±10 cm。
2. 交通组织:与交警、城管、公交公司开“四方会”,夜间22:00—05:00半幅封闭,预留4.5 m应急车道,白天钢板+减震垫全覆盖,车辆可60 km/h匀速通过。
3. 材料进场:MPP管公称外径200 mm,环刚度≥24 kN/m²,每根6 m,承插口二次车削,椭圆度≤0.5%;同批热熔焊机、液压站、铣刀、温差补偿器全套到场,避免“人等料”。
二、路面保护:先给马路穿“防弹衣”
1. 钢板+橡胶垫复合保护:采用20 mm Q345防滑钢板,下衬15 mm再生橡胶减震垫,用M16膨胀螺栓@500 mm锁在原沥青面层,螺栓帽低于板面3 mm,防铲雪机撞击。
2. 导向槽限位:在钢板两侧焊接8#槽钢,形成宽0.6 m、深0.1 m的导向槽,钻机履带与槽钢间隙≤2 cm,防止设备“跑偏”啃边。
3. 实时沉降监测:在钢板四角粘贴光纤光栅传感器,每30 s上传云端,沉降>2 mm立即短信预警,现场30秒内可停机复查。
三、非开挖穿越:把“长龙”一次拖过路基
1. 导向孔:采用28吨履带式水平定向钻,入土角10°,导向仪精度0.1%·L。穿越长度86 m,深度≥1.5倍管外径且≥1.2 m,避开路基80 cm灰土补强层。
2. 预扩孔:φ200 mm→φ350 mm→φ450 mm三级扩孔,最后一级采用挤扩式回扩头,孔壁形成“泥皮+砂胶”护壁,塌孔率
3. 管道焊接:在封闭区外完成热熔对接,温度210 ℃±10 ℃,卷边对称,翻边宽度2—4 mm;焊口冷却时间≥壁厚×1 min,杜绝“冷焊”。
4. 回拖:回拖力控制在管材屈服拉力的50%以内,匀速6 m/min,全程注入高分子润滑泥浆,降低摩擦系数至0.02,拖头加装“万向节+分动器”,防止扭结。
四、同步回填与路面恢复:天亮前把马路“还”给城市
1. 泥浆置换:采用“边拖边注”法,用膨润土+0.3%聚丙烯酰胺浆液置换孔内原浆,24 h后塌落度≤20 mm,保证环空密实。
2. 分段注浆:拖管完成后,在两端设置注浆囊,压力0.2 MPa,稳压30 min,填充因回缩产生的空隙,路面雷达检测无空洞方可撤板。
3. 钢板撤除→铣刨→粘层油→4 cm SMA-13→碾压,全过程3小时完成,07:00前开放交通,弯沉值≤0.3 mm,满足设计弯沉系数1.2倍安全系数。
五、质量与环保双验收:让电缆安心“住”50年
1. 内窥镜检测:48小时后,用1080P全景镜头巡检,划痕深度
2. 工后雷达复测:路面无脱空、无积水;路基压实度≥97%,与对侧原路面高差
3. 环保指标:废浆现场固化,含水率≤30%,交由有资质单位集中处理,施工噪声夜间≤55 dB,粉尘≤0.3 mg/m³,满足《绿色施工规范》三星标准。
六、经验小结:把每一次穿越做成“隐形工程”
1. 交通、市政、电力三方图纸“叠图”越早,返工越少;
2. 路面保护不是“铺钢板”那么简单,减震+限位+监测一个都不能少;
3. 焊接、回拖、注浆三大环节必须“连续流”,中断超过1小时,整段风险指数级上升;
4. 把“天亮前恢复通车”写进合同节点,倒逼所有工序精确到分钟,才能真正实现“道路零投诉、电缆零故障”。
用这套同步方案,86 m穿越道路mpp电力管施工,仅用2个夜间、累计10小时完成,节省沥青混凝土65 t,减少碳排放约18 t,道路次日早高峰畅通无阻。电缆在MPP管里安稳运行,道路在市民脚下依旧平整,城市脉搏没有一次“停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