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挖下去不到两米,水就哗哗往上冒,工人站在泥汤里根本没法下管。”——几乎每个做过电缆排管的施工队,都尝过地下水位过高的苦头。水不仅把沟槽泡成“稀饭”,还会让刚铺好的CPVC电力管集体浮起,返工一次,成本翻倍。想把钱花在刀刃上,就得把“井点降水”这件事一次做对。
一、先判断:水位到底高不高
1. 看地质报告:如果稳定水位低于槽底0.5 m以内,就算“高”。
2. 看现场:挖到设计深度,槽底冒水呈线状或成片,说明水压力大于土体自重,必须降水。
3. 看时间:雨季施工,哪怕报告写得漂亮,也要按“高水位”预案准备设备,宁可设备闲置,不可槽底泡汤。
二、井点怎么布:三步走
1. 定包围线:井点管应落在沟槽两侧1.0~1.5 m处,呈“口”字形或“双列”封闭,把cpvc电力管未来要躺的区域全部圈进去。
2. 算间距:粉土、粉砂层渗透系数0.5~2 m/d,取1.2 m;细砂层2~5 m/d,取1.5 m;遇到夹砂透镜体,间距缩到0.8 m,防止“吊脚”死角。
3. 控深度:井点管滤水段必须比槽底再低0.8~1.2 m,让降落漏斗的“锅底”稳稳兜住槽底,留下0.3 m安全余量,防止管涌。
三、成孔与下管:细节决定成败
1. 成孔径:φ150 mm即可,孔壁必须垂直,倾斜度≤1%,否则真空度一拉,漏气等于白降。
2. 滤料:中粗砂+5%粒径2~4 mm砾石,回填至滤管顶以上0.3 m,再用黏土球封孔0.5 m,切断气路。
3. 真空度:开泵30 min内负压≥65 kPa,稳定后水位降深应达到设计槽底下0.5 m,现场用测绳每2 h复核一次,发现水位回弹>5 cm,立即补孔或加密井点。
四、排水时机:只降不排,等于白忙
1. 先降后挖:井点运行12 h后再动土,让土体有效应力恢复,槽壁自稳,减少支护费用。
2. 边挖边检:每下挖0.3 m,停挖验水,槽底无明水、脚踩无陷脚,方可继续;一旦出现“泉眼”,立即回填0.5 m厚碎石压住,旁边补打井点。
3. 停泵顺序:CPVC电力管回填土至管顶0.5 m且压实度≥90%后,方可逐步停泵;停泵前先关阀门保压,每停1/3井点,观测槽底24 h,无水位回升方可全部撤离,防止“真空卸压”导致浮管。
五、常见坑点提醒
1. 真空表作假:把表装在泵出口而不是主管,数字漂亮却降不到槽底,现场一定把表挪到主集水管末端。
2. 滤层混层:把基坑回填的建筑垃圾当滤料,结果细颗粒堵孔,真空度直线下降,必须返工重新成孔。
3. 夜间停泵:为省电费擅自关机,第二天槽底水位回到原地,一夜回到解放前,项目经理再狠也得乖乖重来。
六、经济账:降1 m水,省3 m支护
以1 km长、1.5 m深沟槽为例,采用6 m井点管、1.2 m间距,全套设备租金约1.2万元,运行7天耗电约800 kWh,合计成本不到2万元。若放弃降水,改用钢板桩+内支撑,同样长度至少6万元,还不包括拔桩后的土体回填费用。算清这笔账,没人再嫌井点“贵”。
七、收工小结
地下水位高不是洪水猛兽,只要井点布置“围得住、降得下、稳得住”,排水时机“先降后挖、慢停勤测”,就能把CPVC电力管稳稳当当送进槽底,既省工期又省成本。下次再遇到“冒水”现场,别急着加钢板桩,先让井点真空泵唱主角,让水位乖乖低头,施工自然顺风顺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