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管道工程的长期运行过程中,基础沉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,它可能导致管道出现位移、变形甚至损坏,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功能。中空壁缠绕管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塑料管道,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在各类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当面临基础沉降时,科学合理的后期调整方案对于保障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。
首先,应对基础沉降的第一步是进行全面细致的前期勘察与评估。这一阶段需要专业人员借助相关仪器设备,对沉降区域的范围、沉降量、沉降速率以及管道的实际状况进行精准测量和分析。了解管道是否发生了偏移、接口是否出现渗漏、管体有无裂纹或变形等情况,是制定后续调整方案的基础。同时,还需对沉降原因进行探究,是地质条件变化、周边施工影响还是其他因素,以便从源头上采取预防措施,并为调整方案提供依据。
.jpg)
在完成勘察评估后,便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整技术。对于轻微的、均匀的沉降,若管道本身未发生明显变形和渗漏,可考虑采用局部支撑加固的方法。通过在沉降部位的管道下方设置合适的支撑结构,如混凝土支墩、型钢支架等,以平衡管道受力,阻止沉降进一步发展。支撑结构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管道的重量、介质压力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沉降趋势,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当沉降导致管道出现一定程度的位移或接口密封失效时,则需要对接口进行处理和复位。对于柔性接口的中空壁缠绕管,可先将接口处的密封材料清除干净,检查接口部件是否完好,然后重新进行安装和密封。必要时,可采用注浆技术对接口周围的缝隙进行填充,以恢复其密封性能。若管道位移较大,可能需要使用专用的牵引设备,在严格控制牵引力和牵引方向的前提下,将管道缓慢复位至设计位置,避免因强行复位对管道造成二次损伤。
对于沉降较为严重,已造成管道明显变形或结构损伤的情况,可能需要进行管道的局部更换或整段更换。在更换过程中,应选择与原有管道规格、材质一致的产品,确保连接的兼容性和系统的整体性。同时,新管道的基础处理尤为关键,需对沉降区域的地基进行加固处理,如采用换填垫层、灰土挤压桩、注浆加固等方法,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,为新管道提供稳定的支撑环境,从根本上减少再次沉降的风险。
在整个调整施工过程中,必须加强施工监控和质量控制。实时监测管道的位移、应力应变等参数,确保调整过程符合设计要求,避免过度调整或调整不到位。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,确保各道工序的施工质量。对于涉及土方开挖的作业,要做好基坑支护和降水措施,保障施工安全。
调整完成后,并非一劳永逸,还需要建立长期的后期监测与维护机制。定期对管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巡查和监测,记录沉降数据、管道运行参数等信息,分析沉降趋势。一旦发现新的沉降迹象或管道异常情况,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。同时,加强对管道沿线的管理,避免在管道附近进行大规模开挖、堆载等可能诱发或加剧沉降的工程活动。
总之,基础沉降对中空壁缠绕管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,但通过科学的前期勘察评估、合理的后期调整方案、规范的施工操作以及持续的监测维护,能够有效应对这一问题,最大限度地保障中空壁缠绕管工程的安全、稳定和长久运行,从而发挥其在市政建设、工业排水、农业灌溉等领域的重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