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又卡住了!”
凌晨一点,工地微信群弹出一张照片:PE拖拉管回拖到位,监理却用红笔在管壁画了大大的“×”——“壁厚负差0.4 mm,拒收!”
施工方瞬间炸锅:负差在国标允许范围内,为何被拒?甲方代表左右为难:返工至少损失20万,不返工又怕后期漏水。一场典型的“验收争议”就此引爆。
一、争议为何总围着PE拖拉管转?
1. 标准太多,版本太乱:GB/T 13663、CJJ 63、地方规程、设计院技术条款……同一指标,A标准写“≥”,B标准写“>”,监理随手一翻就能找到“拒收”依据。
2. 检测方法不一:甲方要求“壁厚逐点测”,施工方按“环向平均法”报验,数据对不上,争议自然来。
3. 顶管工况复杂:回拖过程刮擦、椭圆度变化、焊缝内翻边,现场条件与实验室样板差距大,标准条文却写得像“理想国”。
二、把标准读薄:5组核心数字一次记牢
1. 壁厚负差:GB/T 13663-2018 允许-0.3 mm<e≤0,但设计文件若写“零负差”,以设计为准;签字前务必让甲方出具“设计变更”或“补充协议”。
2. 椭圆度:≤5 %(CJJ 63),检测应在拖管结束后24 h内、土压力稳定后测量,避开“刚拖完就卡尺”的陷阱。
3. 划痕深度:≤壁厚10 %且≤1 mm,二者取小;现场用0.1 mm塞尺+指甲划检,超过即拍照定位,趁热修补。
4. 焊缝内翻边:对称、均匀、无缺口,高度0.5~2 mm;拒绝“刨刀式”平切,保留翻边等于保留“自锁密封”。
5. 环刚度≥SN8(车行道下),若图纸写SN10,一定在投标答疑阶段书面提出“超标配价”,避免“低价中标、高价返工”。
三、验收流程“三步走”,让监理找不到槽点
① 预验收——“影子记录”
回拖前,用记号笔在管外壁每米编号,同步拍摄带水印视频;壁厚、外径、划痕、焊缝拍照归档,生成“管材身份证”。一旦后期土体沉降造成新划痕,可比对排除责任。
② 同步验收——“三方同测”
监理、甲方、施工各带一套测量工具,同一截面三点互检,数据当场填写《PE拖拉管现场联测表》,签字即生效,杜绝“事后变卦”。
③ 复测确认——“24 h后二次卡尺”
待土压力释放后,用专用椭圆形卡板复测,椭圆度合格即出具《最终验收单》;若超差,立即启动“局部换管”预案,把损失控制在两节管材以内。
四、协调话术四连击:把“拒收”变“接收”
1. 先认标准,再谈感情
“王工,您提的零负差我理解,但图纸未注明,咱们按国标走,我这里有2018版第6.3.2条原文,您看是否先接收,再让设计出变更?”——把条文截图甩群,给对方台阶下。
2. 数据说话,现场演示
把游标卡尺递到监理手里:“您任意点,我切管头重新测,若再超差,我现场锯管返工。”多数监理会心软:“算了,国标范围内,下不为例。”
3. 风险共担,方案二选一
“要么现在返工,耽误三天,每天违约金5万;要么先接收,我额外埋设钢套管保护,费用我出,后期若漏了我全赔。”甲方一听“零风险”,往往点头。
4. 高层互访,留足面子
争议僵持时,邀请监理总监、甲方项目经理到厂家参观全自动挤出机、静液压试验台,展示“同样管材通过9.0 MPa爆破”的实力,用硬件打消疑虑,回工地后签字速度翻倍。
五、常见坑点速查表(打印贴安全帽内侧)
× 坑1:用钢卷尺量外径——误差大,必须用π尺。
× 坑2:太阳暴晒后立即测量——管材未冷透,数据偏小。
× 坑3:只测管顶不测管底——下半圆最易刮擦,漏检率80 %。
× 坑4:焊缝翻边用角磨机磨平——破坏“自锁”,试压必漏。
× 坑5:回填后才发现划痕——修复成本×10,务必“裸管阶段”全检。
六、写在最后
PE拖拉管验收争议,表面看是数字之争,本质是“信任赤字”。把标准读薄、把流程做厚、把话说到心坎里,就能让“×”变“√”,让深夜的微信群不再弹出那张刺眼的照片。下次回拖到位,你也能淡定回一句:“按流程走,天亮就签字。”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