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两点,工地灯像没睡醒的眼。老张蹲在管沟边,盯着刚熔好的PE接头心里打鼓:通电才走了35秒,比说明书少了近一半,这活儿能扛住8公斤水压吗?他没猜错,次日打压,接口齐根爆开,水柱喷出三米远。通电时间不足,是电熔失败最常见的暗雷;想避开它,先把“该通多久”算准,而算法只有三条铁律。
第一条铁律——看壁厚。电熔套筒的加热线圈嵌在塑料深处,热量要靠传导穿过管材壁,壁厚每增加1 mm,热量渗透需多花约8~10秒。现场常用SDR11管材,dn110×10 mm壁厚,标准通电时间90秒;若换成SDR17.6,壁厚6 mm,时间可降到55秒左右。别迷信“万能秒表”,用游标卡尺实测壁厚,再对照厂家熔接表,比任何经验都保险。
第二条铁律——看环境温度。PE的导热系数只有钢管的百分之一,低温下热量散得快,高温下塑料软化早。规范给出一个极简公式:T修正=T基准+(20-现场温度)×0.6。早上7点气温5 ℃,基准时间80秒,修正后就是80+9≈89秒;中午升到30 ℃,则80-6≈74秒即可。把温度计插在管沟阴影处,每两小时读一次,比“手感”靠谱得多。
第三条铁律——看焊机输出。现场发电机老旧、电缆盘了五十米,电压掉到180 V,电流随之塌方,线圈发热量呈平方衰减。用焊机自检功能,先空载测电压,再带载测电流,若电流低于额定值10 %,时间就要线性追加10 %;掉20 %,时间追加25 %。别嫌麻烦,多花的十分钟,比返修省下一整天。
把三条铁律做成一张小卡片,贴在焊机盖内侧:壁厚→基准时间→温度修正→电压修正,现场谁都能看懂。下次再蹲管沟,老张没急着按启动键,先量壁厚、测温度、核电压,通电92秒,接头鼓包圆润,翻边对称。打压12公斤,稳如磐石。电熔连接不怕时间长,就怕算不准;算准了,每一秒都是质量的护城河。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