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地上刚卸货的pe管,切开一看内壁布满芝麻大的气泡,监理当场摇头。别急着怪厂家,90%的“气泡冤案”都能追溯到原料。今天教你三招,不用实验室也能把原料看得七七八八。
第一招:看颗粒,先过“颜值关”。抓一把原料摊在白纸上,优质PE颗粒大小均匀,表面带着温润的蜡光,像刚抛光的米粒;劣质料颗粒忽大忽小,表面发乌,有的还粘着粉末——那是回收料分解后的灰分。把颗粒对准手机灯,透光呈半透明乳白;若出现浑浊、发黑或明显杂质,基本可判定掺了回料,回料中的低分子物在挤出时汽化,就是气泡的元凶。
第二招:烤薄片,现场“蒸桑拿”。取20颗原料夹在两张A4纸中间,用直发板160 ℃压30秒。纯正PE熔后迅速成透明薄膜,能闻到蜡烛燃烧后的清淡石蜡味;若薄膜里出现银丝、雾斑,或刺鼻酸味,说明含水率超标或掺了杂料。银丝就是微量水汽在熔体里膨胀的痕迹,到了管材里便放大成气泡。工地没有直发板,可用打火机离颗粒10 cm来回晃烤,看是否迅速熔成透明液滴,液滴里带不带你肉眼可见的小气泡,一目了然。

第三招:掰管口,听“脆响”。切一段刚生产24小时内的PE管,壁厚小于2 cm可直接手掰,壁厚厚就用管刀环切1/3后折弯。纯原料管折弯处发白缓慢,断裂时声音沉闷,断面呈细腻“鱼鳞纹”;若一掰就“咔”一声脆响,断面粗糙且可见明显空穴,基本可判定原料熔体强度不足——要么熔指过高,要么掺了钙粉、木粉等填充。熔体强度低,挤出时包裹不住水汽,冷却定型后就成了气泡。
三招用完,心里就有谱。原料颗粒“颜值”差,烤片出现银丝,管口脆响带空穴,三项里中两条,这批料就可以直接退货。别等热熔时“噼啪”炸口、试压时到处渗漏才后悔,把风险挡在原料仓,工程才能一次成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