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挖完沟就去忙别的,管子过两天再说。”——很多工地把这句话当常态,结果一拖就是十天半月,等再回来,pe管已经晒成“麻花”,沟槽变成“小河”,返工、索赔、工期爆表,一个都跑不了。想把PE管工程做成“不返工”的样板,先把下面4个工期管控要点刻进施工日志。
1. 暴晒72小时是变形红线
PE管最怕紫外线。实验数据显示,夏季正午地表温度65℃时,裸露堆放的黑管外壁温度能飙到78℃,管径200mm的SDR11管材,72小时内椭圆度可超5%,再回填极易出现“空鼓”“褶皱”。对策:沟槽开挖当日必须完成铺管,实在排不开,管身全覆盖厚度≥0.3mm的反光防晒布,两侧用土袋压实,避免“晒一条,废一条”。

2. 积水12小时启动强排
南方雨季,沟槽积水速度远超想象。水位每上涨10cm,侧向土压力增加约2kN/m²,泡软后的沟壁极易塌方,顺带把管子挤偏。现场准备2寸污水泵,积水深度≥20cm或时间≥12小时,立即抽水;同时每30m设一道临时截水坎,把“长沟”切成“短池”,让泵有地方“喝饱水”。
3. 裸管夜不收,塌方早高峰
市政道路边坡多数为回填土,内摩擦角低,夜间无支护的沟槽,2m深度在暴雨后塌方概率超过60%。PE管一旦被埋,清理时铲齿一刮就是一道深痕,压力测试直接爆管。要求:当天不能回填的段落,必须安装移动式组合支护箱,箱壁与管外壁留≥30cm作业间隙,既防塌方,又方便第二天继续焊接。
4. 回填“两段法”,把工期锁死
传统“一次回填到顶”看似快,实则沉降期长,车辆一压,路面开裂,又得挖开重来。改用“两段法”:第一段细土回填至管顶30cm,人工木夯夯实,当天完成;第二段撼砂回填至路床,调一台小型平板夯,边回边测沉降,沉降差≤1cm即可放行。两段之间留一道“工”字接缝,后期即使路面下沉,也只在接缝处微调,不会整段拉裂,返工率直降80%。
把以上4步写进每日施工派工单,谁签字谁负责,PE管工程就能做到“开挖—铺管—回填”无缝衔接,工期省一周,返工少一次,甲方验收一次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