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管材一上牵引机就花,拉一次废一半。”不少顶管施工队都被这句话戳痛过。PE拖拉管外表看似坚韧,实际在定向穿越或顶推过程中,只要拉力或防护不到位,一圈圈划痕就会像刀口一样把管材的环向强度悄悄吃掉,后期通水受压,隐患瞬间爆发。想把损耗降到零,先得把“力”算准,再把“护”做细。
一、先算拉力:别让管子“硬扛”
1. 基本公式
顶管牵引拉力F=μ·q·L+ΔP·A+Fs
μ——综合摩擦系数(黏土0.25~0.35,湿沙0.20~0.30,卵石0.40~0.55)
q——管材单位长度重量(kg/m),PE100级SDR11管dn315×28.6mm约26 kg/m
L——单次穿越长度(m)
ΔP——泥浆与地下水压力差(MPa)
A——管外截面积(m²)
Fs——弯曲段附加阻力,经验值取直段拉力的15%~25%
2. 实战速算
以dn315管穿越350 m黏土为例:
μ取0.30,q取0.26 kN/m,Fs按20%估算
F=0.30×0.26×350×(1+0.2)≈32.8 kN
对照管材短期抗拉(PE100为25 MPa),管壁截面积0.0286×π×0.315≈0.0283 m²
理论极限拉力=25×0.0283×1000≈707 kN
32.8 kN仅占4.6%,看似安全,但别忘了这是“纯理论”。一旦外壁划伤深度超过壁厚10%,剩余强度会呈指数级下跌,所以拉力富裕量要≥3倍,现场最大允许拉力建议控制在220 kN以内。
3. 动态监控
在回拖头与管尾各装一只无线拉力计,数据5 s上传一次,发现拉力陡升先停钻,排查塌孔或缩径,而不是硬拉。
二、再防划伤:给管子穿“软猬甲”
1. 孔内“护肤”
① 膨润土+聚合物泥浆,马氏漏斗黏度≥45 s,形成致密泥皮,降低μ值10%以上。
② 每20 m加5%玻璃微珠,降低比重,减少浮力导致的上壁摩擦。
2. 管外“护甲”
① 专用HDPE保护垫层:2 mm厚,邵氏硬度60 A,一次性热熔缠绕,外表面做微纹导泥,摩擦系数可再降15%。
② 玻璃钢滚轮支架:间距1.2 m,滚轮外覆聚氨酯包胶,硬度80 A,避免钢管支架直接磕伤。
③ 防划伤缠绕带:以PE为基材,内含芳纶短纤,厚度仅0.3 mm,断裂伸长率≥300%,可随管弯曲,成本每米不到3元,却能挡住90%以上尖锐颗粒。
3. 接口“护颈”
电热熔套筒两端各留10 cm不做保护,方便焊接;焊完立即用补口带包覆,防止台阶处形成“啃边”。
三、施工“三检”口诀
开机前“查孔”:测孔径、清孔时间≥20 min;
回拖前“查护”:手摸管壁无裸露,滚轮转动无异响;
结束后“查伤”:划痕深度>0.3 mm必须拍照记录,并用热风枪+PE焊条补焊,确保平滑过渡。
四、常见误区
误区1:拉力小就能裸拖
真相:μ值受地下水影响波动可达50%,小拉力也会因突增阻力瞬间划伤。
误区2:管壁厚不怕划
真相:PE属黏弹性材料,划痕底部会产生应力集中,厚壁管反而更易出现“银纹”扩展。
误区3:保护垫层越硬越好
真相:过硬失去缓冲,砂粒在硬面与管壁间“研磨”,划伤更深。
五、小结
把拉力算准,让管子永远工作在30%极限值以下;把防护做细,让每一次回拖都像“穿新衣”。PE拖拉管顶管施工,没有“差不多”,只有“零划伤”。记住:省一米保护,可能废整条管线;多一步计算,才能多十年寿命。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