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六点,小区路口突然升起刺鼻的燃气味。开挖后,人们发现一条DN200的PE燃气管像被踩扁的吸管,管壁中央裂出一道80毫米长的锯齿口。事故调查结论只有一句话——“占压引发应力集中破裂”。看似简单的五个字,却藏着太多被忽视的细节。
一、占压如何“点穴”pe管
聚乙烯的柔韧性让它能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,却也带来“软柿子”属性。当车辆、施工垫板或临时堆土长期压在管顶,外力通过回填层传递到管壁,形成局部弯曲。PE管截面由圆形变为椭圆,弯曲内侧纤维受压、外侧受拉,应力瞬间升高3~5倍。更危险的是,管材焊接处的“焊脊”本身就有0.3 mm左右的余高,成为天然缺口;再加上砂石回填的棱角,应力在这一点“扎堆”,形成裂纹源。实验数据显示,当环向应力达到22 MPa时,裂纹扩展速率可由每天0.2 mm飙升至12 mm,进入“失控”阶段。
二、裂纹的三步“黑化”
1. 慢速扩展期:应力集中点出现银纹,肉眼难辨,燃气内压把银纹一点点撑开。
2. 快速扩展期:裂纹深度超过壁厚1/3,剩余壁厚无法承受内压,裂纹一夜穿过管壁。
3. 突发爆裂期:燃气从裂口高速喷出,管壁被撕裂成“鱼尾”状,周边回填砂被瞬间掏空,形成空腔,路面随之塌陷。
三、占压“雷区”画像
通过全国近五年案例梳理,三类场景最易出事:
① 小区绿化改造后,移栽大树土球(约1.5吨)直接压在管线上方;
② 临时道路钢板铺设,16吨吊车每天往返;
③ 地铁施工围挡,钢筋、模板集中堆载,局部压力超过90 kN/m²。
它们共同特征是:荷载大、时间长、无分散板,且多发生在PE管运行7—12年的“中年期”,此时材料抗裂纹性能已下降30%。
四、把风险“算”出来
现场没有实验室?一把卷尺、一部手机也能评估:
1. 测椭圆度:管径变形率≥5%,即进入警戒;≥8%,建议停气换管。
2. 算荷载:土柱+车辆按《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》公式简化,单轴总重×0.65/轮胎触地面积,结果>70 kN/m²必须卸载。
3. 看时间:占压持续超过两周,裂纹扩展概率呈指数级上升,需立即开挖验证。
五、四步现场处置法
① 先隔:用沙袋筑1.5米宽隔离带,禁止二次加载;
② 再散:铺设10 mm钢板或枕木分散板,把点荷载变成面荷载,降低应力峰值60%;
③ 后检:沿管轴向每0.5米开挖“探坑”,用酒精擦拭管壁,借助LED侧光检查银纹;
④ 终修:若发现裂纹,采用“PE套筒+电熔修补鞍”组合,套筒长度≥裂纹两端外各200 mm,修补后0.6 MPa压力复压30分钟无渗漏方可回填。
六、日常巡检“三件套”
1. 视觉标记:在管线上方喷涂“燃气禁压”橙色警示,每2米一处,比插小旗更抗风雨;
2. 科技哨兵:安装低成本光纤应变片,占压应力超15 MPa自动推送短信到值班手机;
3. 群众报险:在小区电梯贴二维码,业主扫码即可上传占压照片,后台自动定位管位,实现“人人当巡检”。
七、给管理者的三句话
占压不是“压一下”那么简单,而是给PE管点了“死穴”;
应力集中一旦形成,裂纹会自己“加班”生长;
把占压当事故苗头,而不是文明施工瑕疵,燃气安全才真正有明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