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MP 管施工那些 “坑”:从前期勘察到后期回填的关键问题梳理

2025-09-25

“这条MMP管又爆了?”项目经理老周蹲在刚回填完的沟槽边,看着渗出来的水,脸色比沥青还黑。三年里,他带的班组换了四拨,可同样的错还是一犯再犯。今天,我们把老周踩过的坑一次性摊开,从前期勘察到后期回填,哪一步偷懒,哪一步就让你返工到哭。

一、前期勘察:别把“走马观花”当勘探

1. 只看地勘报告,不下井——报告写着“杂填土”,现场却埋着上世纪的混凝土废桩,一镐下去管壁直接裂。

2. 忽视地下水位——勘察时旱季,施工赶上梅雨天,槽底秒变“浴缸”,管子浮起来错位20 cm。

3. 忘了测平行管线——图纸上间距1.2 m,开挖才发现老燃气pe管贴着MMP管外壁,热熔对接时把燃气管熔出个洞,全村停气三小时。

避坑清单:

- 每50 m用手钻补孔,确认无暗障;

- 旱季也要测最高水位,槽底预留0.3 m降水空间;

- 用RTK把平行管线坐标打到厘米级,现场红漆画“安全墙”。

二、沟槽开挖:放坡不是“拍脑袋”

1. 沙层仍按1:0.5放坡——夜里一场小雨,沟槽塌方6 m,把刚下好的管子挤成“S”形。

2. 堆土距槽边不足0.8 m——侧压力让槽壁慢慢“张嘴”,下午复测宽了30 cm,回填量直接翻倍。

3. 为了省钢板桩,挖到3.5 m深还不支护——结果隔壁小区路面出现一条“微笑裂缝”,城管连夜下停工令。

避坑清单:

- 沙层>2 m深,坡比放到1:1.25,雨前铺防渗布;

- 堆土区画红线,0.8 m内禁止堆高>1.2 m;

- 深度≥3 m必须打钢板桩,每日测一次侧向位移,>2 cm立即加横撑。

三、管道安装:承插不是“插进去就行”

1. 胶圈装反——MMP管双O胶圈,装反后压缩量只剩30%,通水试压0.8 MPa时接口喷水,像地下喷泉。

2. 润滑剂乱涂——为了省事拿废机油当润滑,胶圈48 h后溶胀1.5 mm,拆卸时直接断在承口。

3. 温差没考虑——中午30 ℃插接,夜里降到12 ℃,管材收缩0.6 cm,承口拉出2 mm缝隙,渗水到无法验收。

避坑清单:

- 胶圈“凸点”朝承口外沿,安装完用手电照一圈,漏光必返;

- 只用厂家配套植物基润滑剂,现场贴“禁止机油”警示;

- 温差>15 ℃时,选傍晚恒温段安装,留0.2 cm收缩余量。

四、水压试验:别用“眼观”代替压力表

1. 气压代替水压——班组嫌灌水麻烦,打0.9 MPa气压,结果管壁微裂纹没发现,通水后第三天爆在马路中间。

2. 压力表选错量程——1.6级表盘大到2.5 MPa,0.8 MPa稳压30 min只降0.02 MPa,看似合格,实际误差掩盖了0.05 MPa的真降。

3. 支墩未凝固就打压——混凝土支墩才6 h,接口推力直接把支墩剪断,管子飞出2 m。

避坑清单:

- 必须水压,介质温度≤30 ℃,排气阀装最高点;

- 用0.4级精密表,量程1.5倍试验压力;

- 支墩C20混凝土养护≥24 h,强度达15 MPa后方可试压。

五、回填与压实:最后一关,别“一锹埋名”

1. 用挖机斗直接夯——斗背冲击力集中,管顶50 cm处出现隐形裂纹,一年后路面塌陷成“锅盖坑”。

2. 一次回填到顶——虚高1.4 m,沉降三个月后形成“V”形沟,雨水倒灌,电缆井变水井。

3. 压实度只测路床——管道胸腔95%没测,结果车道位置沉降差8 cm,车子一过“哐当”一声跳车。

避坑清单:

- 管顶50 cm内用立式夯,分层

- 分三层:胸腔、管顶50 cm、路床,每层环刀检测,合格才往上填;

- 沉降观测7天,日沉降>2 mm继续夯,直到稳定。

老周把这张避坑清单贴在工地门口,一个月后,项目一次验收通过,甲方罕见地发了全额奖金。MMP管施工没有黑科技,只有把每一步当“拆弹”来做。记住:勘察多走一米,回填多夯一遍,返工就能少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