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 管回填后地面沉降?回填环节这 6 个问题是关键

2025-09-26

“刚通车半年,路面就裂成拼图,挖开一看,pe管好好的,问题全出在回填。”——这是上周某市政维修群里的一条吐槽,也是无数项目的缩影。PE管本身抗压、耐腐蚀,却常被“不靠谱”的回填拖下水。下面这6个坑,只要踩中一个,沉降就在所难免。

1. 沟槽积水没排干

水是最隐蔽的“小偷”。沟槽泡着水,一铲土下去,看似填平,实则泥浆占比高达40%。碾压后,水分被挤出,体积瞬间缩水10%以上,地面随之下沉。正确做法:铺管前后各设一道集水沟,用小型潜水泵24小时轮班抽,直到回填土含水率低于最佳密实度2%为止。



2. 淤泥、建筑垃圾直接上

为省运费,把河道淤泥、砖块当回填土,是工地“潜规则”。淤泥天然含水率60%,砖块空隙大,两者都无法被压实。半年后,淤泥收缩、砖块错位,路面塌陷成“锅盖”。规范要求:管底到管顶30 cm内,必须用粒径≤20 mm的砂性土或过筛细土,一铲一检,现场随机取样做筛分,不合格立即退场。

3. 分层厚度“凭感觉”

有些班组图快,一次回填80 cm,用装载机来回跑两遍就签字。压实度仪一测,只有82%,远低于要求的90%。正确流程:每20 cm一层,人工初平→压路机静压2遍→振压4遍→环刀取样,合格再进下一层。夏天温度高,表面水分蒸发快,要边洒水边碾压,确保含水率在最优区间±1%。

4. 管道胸腔不“护角”

PE管环刚度高,但两侧胸腔(管底到管腰位置)一旦留空,就成了“悬臂梁”。车辆荷载一来,管体下挠,上部土体剪切裂缝,路面随之塌陷。解决方式:胸腔部分用中粗砂回填,两侧同步上升,高差不超过15 cm;每层用小型蛙夯紧贴管壁振实,测完压实度再升层,把管体“锁”在砂体里。

5. 碾压“绕”着管道走

大型压路机怕伤管,于是司机习惯性绕开,结果管顶50 cm内形成“松土岛”。通车后,周边土体被压密,松土岛继续压缩,差异沉降把路面撕成“锯齿”。办法:管顶以上30 cm内用小型振动夯,30~50 cm换轻型压路机,50 cm以上才上重型设备,既保护管道,又保证均匀压实。

6. 忽视后期补水沉降

回填达标≠高枕无忧。粘土层在干燥季节会失水收缩,产生附加沉降。某小区曾因绿化浇水不足,一年后出现5 cm下沉。对策:回填完成后,连续7天对回填区域洒水养护,每天渗透深度≥10 cm;绿化施工前,再统一做一次“灌水预沉”,让土体提前完成收缩,把沉降消化在铺砖之前。

把以上6步做成“回填明白卡”,贴在沟槽口,让工人每完成一项就打钩,项目部随机抽检,沉降率能从过去的3‰降到0.5‰以下。PE管寿命长,别让它败在最后一米土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