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乡燃气管网快速铺开的今天,pe管凭借耐腐蚀、柔韧性强、寿命长的优势几乎成为地下燃气的“主动脉”。然而,一条看似完美的管线,却可能在第一道焊口就埋下“定时炸弹”——接口缩径。罪魁祸首并非材料本身,而是常被忽视的热熔对接压力。
一、压力“失之毫厘”,缩径“差之千里”
热熔焊接时,PE管材需在规定温度与压力下完成“吸热—切换—对接—冷却”四步曲。若对接压力低于标准值,管材端面无法充分熔融挤压,分子链扩散不足,冷却收缩后接口处便会出现肉眼难辨的“颈缩”。内径哪怕只缩小5%,在高压输送工况下也会形成局部湍流,长期冲刷使管壁变薄,最终演变为燃气泄漏点。
二、缩径的“三连击”
1. 通量下降:管径变小直接降低输气能力,末端用户气压不足,灶具点火困难。
2. 压损飙升:为维持流量,上游必须提高供气压力,既耗能又加速管道疲劳。
3. 检测盲区:常规电火花检漏对缩径内部缺陷不敏感,等到燃气味扩散,事故已近在咫尺。
三、现场最易踩的“压力坑”
- 凭经验“手压”:工人靠手感旋阀,压力表指针虚晃一枪,实际压力低于0.1MPa。
- 液压泵“掉链子”:工地电压不稳,泵体输出脉冲波动,压力曲线像“心电图”。
- 低温“硬焊”:冬季施工未预热管端,PE材料黏度升高,低压力根本无法推动熔融层融合。
四、把缩径扼杀在“熔接前夜”
1. 双表校压:主泵与备用泵各接一块压力表,实时比对,差值超过0.01MPa立即停机检查。
2. 热板“试吻”:正式焊接前让热板与管端轻触2秒,观察翻边是否均匀,翻边宽度不足即说明温度或压力不到位。
3. 全程条码:给每道焊口生成二维码,记录压力、温度、时间,后台云端比对标准曲线,异常自动报警。
4. 缩径尺复检:焊口冷却至常温后,用带刻度的锥形塞规插入接口,任一方向通过受阻即判定不合格,割除重焊。
五、旧线缩径“急救方案”
对已投运却疑似缩径的管段,可采取“球形清管器+内径测量环”组合,清管器前端装测径板,若通过阻力骤增,结合GPS定位即可精准找到缩径点。确认后,用挤压式夹管器阻断气源,局部更换电熔套筒管件,重新按标准压力焊接,修复后做1.5倍工作压力保压测试,30分钟无压降方可回填。
六、写在最后
PE燃气管的敌人从来不是时间,而是被“差不多”心态放过的细节。把对接压力写进施工血脉,让每一道焊口都经得起千帕级的拷问,缩径自然无处遁形。安全输气没有“下不为例”,只有“一次成优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