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挖到一半,铲斗‘咣’一声弹回来,心里立刻咯噔一下。”——这是每位塑料管道施工队长最不想遇到的场景。沟槽开挖遇地下障碍物,轻则延误工期,重则损坏机械、危及人员。如何把“突发”变成“可控”?下面4个经过工地千锤百炼的应对策略,帮你把损失降到最低。
一、先停后判:三步确认障碍性质
1.停机围护:机械立刻熄火,槽口四周1.5米内拉警戒带,防止塌方和机械滑动。
2.人工清表:用铁锹、小铲逐层剥离障碍物上方覆土,露出完整轮廓,禁止用挖机“生勾”。
3.属性判定:用金属探测器、工地图纸、管线仪交叉复核,确认是孤石、旧管、电缆还是文物。记住:属性不清,机械不进。
二、孤石破除:小当量、分层、低震
塑料管道对基础沉降极敏感,爆破震速需≤1.5 cm/s。推荐“胀裂+液压破碎”组合:
①沿石体长轴钻¢38 mm孔,孔距30 cm,注入无声膨胀剂,12小时后岩石自然裂解;
②用液压钳二次破碎,块径≤30 cm,方便人工清出;
③每破一层,立即回填10 cm厚砂找平,减少基底临空时间。此法噪音低、无飞石,距民房3米也能作业。
三、旧管穿越:悬吊+切割+封堵
遇到废弃混凝土管、钢管,切忌“一断了之”。
1.悬吊:用¢16 mm钢丝绳+2 t手拉葫芦,将旧管整段吊稳,防止切割时下沉拉裂相邻新管;
2.切割:采用冷切割锯片,无火花,适合燃气区域;切缝距新管外壁≥20 cm,留足操作面;
3.封堵:旧管端口用2 mm钢板+速凝砂浆封口,避免成为未来渗水土洞。切割完成后,底部浇筑C15混凝土垫层,再铺5 cm中砂,确保塑料管“躺在”均匀基床上。
四、电缆避让:1.5米安全距离“硬隔离”
高压电缆一旦破损,赔偿与停工损失远超想象。
①先联系产权单位现场指认,测定精确走向;
②电缆两侧各1.5米内改用人工作业,机械不得进入;
③用¢20 mm pvc管纵向剖开,扣在电缆外做保护盖板,上覆10 cm细砂+警示带,形成“软铠甲”;
④塑料管道由此绕行,弯曲半径≥管材外径25倍,避免锐角折弯造成后期应力开裂。绕行段增设混凝土包封,厚度≥10 cm,防止回填时位移。
五、快速回填:把“处理区”变成“安全岛”
.jpg)
障碍清除后,槽底易形成“坑洼—沉降—应力集中”连锁反应。用“三明治”回填法:
底层:5 cm中砂找平,灌水密实;
中层:级配碎石+6%水泥,厚度10 cm,平板振捣器夯实;
顶层:再铺5 cm中砂,安放塑料管道。
如此形成刚柔过渡,既分散上部荷载,又保护管体。
六、记录与复盘:把经验留给下一班
用手机拍下障碍原貌、处理过程、完成面,标注桩号、深度、尺寸,上传项目部共享盘。下次同区域再开挖,提前调整走向或深度,把“突发”变“预知”。
写在最后
地下障碍物像考场压轴题,准备充分就能多拿分。把这4个策略写进施工技术交底,机械手、测量员、安全员人人背熟,下次沟槽再“咣”一声,你也能从容挥手:“按预案,干活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