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凌晨三点,北风把工地上的温度计压到零下十八度,老李蹲在刚挖好的沟槽边,手指敲着暗橘色的CPVC电力管,声音发闷:“今晚不回填,明天管子就得被土‘咬’裂。”他见过太多冬天——回填土里的水分一旦结冰,体积膨胀9%,像无数把小凿子,把管道挤得咔咔作响,最后留下一道纵裂,来年春天融雪渗水,电缆短路,整条街停电。想避免这种“冻胀牙”,得从材料、工艺、保温三步下手。
一、先给沟槽“穿秋裤”
冻胀的元凶是自由水,先把水赶走,才能谈防护。沟槽底铺10 cm厚级配碎石,粒径5-12 mm,孔隙大,水到这里会迅速渗走,无法停留。碎石上用土工布隔离,防止后续细土下渗堵塞水路。老李的口诀:“先排水,再保温,顺序不能反。”
二、防冻回填材料“三明治”
1. 底层:0-30 cm高度,用“3:7”改良砂——三成干砂、七成细石粉,掺2%水泥,拌匀后含水率控制在6%以内。水泥不起强度作用,只把游离水锁在结晶里,冻胀率降到0.3%以下。
2. 中层:30-60 cm,管道两侧用膨胀珍珠岩与细砂1:4混合,导热系数≤0.08 W/(m·K),把冷空气挡在外侧。每回填20 cm,用振动夯沿管壁45°角斜夯,夯三遍,密实度≥90%,既防冻又防沉降。
3. 上层:60 cm至路面,改用EPS保温颗粒拌土,比例1:8,保温颗粒密度20 kg/m³,可让零下15℃的低温在24小时内仅下降3℃,给管道争取“缓冻”时间。最顶部覆盖5 cm厚草帘,再覆土,草帘春天自然腐烂,不污染环境。
三、保温速盖,夜战也安心
西北风一起,热量跑得比工人快。回填完一段,立刻盖0.3 mm厚黑色保温膜,搭接宽度30 cm,边缘用土压实,形成“小温室”。实测显示,膜下温度比外界高5-7℃,水泥改良砂中的水分在48小时内完成初凝,冰晶来不及长大。第二天太阳一出,掀膜继续作业,管道毫发无损。
四、留“呼吸口”,防止闷冻
电缆运行时会发热,若回填过于密实封闭,热量散不出去,夜间遇冷反而形成冷热交界面,产生微裂。老李在每30 m处埋一根DN50 PVC透气管,管口用无纺布包牢,既排气又挡泥。透气管高出地面30 cm,刷成黄色,提醒后续绿化机械避让。
五、验收用“敲诊锤”
回填完七天后,用500 g小锤轻敲管顶,声音清脆“当当”为密实,发闷“噗噗”则内部有空隙,立即钻孔注浆,避免冻胀隐患。再测一次标高,沉降≤3 mm为合格,超出则补填保温颗粒土,重新夯实。
老李把最后一块草帘压平,摘下沾满霜的安全帽,冲徒弟咧嘴一笑:“冬天不是敌人,是考卷。材料用对,工艺到位,冻胀也得让道。”夜色里,沟槽像一条安静的暖被,把cpvc电力管紧紧裹住,等待春天通电的那一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