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市政工程与管道铺设领域,中空壁缠绕管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得到广泛应用。管道铺设完成并回填后,并非意味着工程就此结束,回填土的沉降会直接影响管道的结构安全与使用寿命。因此,对中空壁缠绕管进行回填后的沉降观测与后期监控,是保障整个管道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。
沉降观测的首要工作是科学布设观测点。观测点应沿着管道轴线方向设置,通常布置在管道顶部或靠近管道的回填土表面,同时在检查井、管道接口等关键部位也需增设观测点,以全面反映不同位置的沉降情况。观测点的布设需确保其稳固性和可重复性,便于后续持续监测。
观测频率的设定需结合工程实际情况。在回填初期,土体沉降速度较快,观测频率应适当提高,一般建议在回填完成后的第一周内每天观测一次,之后可根据沉降速率逐步延长至每周一次、每月一次。当沉降趋于稳定后,可设定为每季度或每半年观测一次,持续一段时间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代表性。
.jpg)
沉降观测通常采用水准仪、全站仪等精密测量仪器,按照规范的测量程序进行。每次观测时,需严格控制测量误差,确保数据的精度。观测过程中,要详细记录每次的观测数据,包括观测时间、沉降量、累计沉降量等,并绘制沉降曲线图,直观反映沉降变化趋势。
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,可以及时掌握回填土的沉降规律。若发现沉降量超过设计允许范围或沉降速率突然增大,应立即分析原因,判断是否因回填土压实度不足、地质条件变化或外部荷载影响等因素导致。一旦出现异常沉降,需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,如对回填土进行补充压实、调整周边荷载分布等,防止沉降进一步发展对管道造成损坏。
此外,后期监控还需关注周边环境变化对管道沉降的影响,如附近施工、地下水水位变化等。建立完善的沉降观测档案,将观测数据与施工记录、设计参数等资料相结合,为管道的维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。
总之,中空壁缠绕管回填后的沉降观测与后期监控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,需要工程人员具备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技术。通过规范的观测流程、准确的数据采集与分析,以及及时的预警处理,才能有效保障中空壁缠绕管的结构安全,延长其使用寿命,确保整个管道工程的建设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