沟槽边坡总坍塌?PE 自来水管开挖阶段 4 个支护技巧

2025-09-26

“挖到三米就塌,一夜回到解放前。”不少PE自来水管施工队最怕听见这句话。沟槽边坡一旦失稳,不仅埋好的管子被挤歪,还可能砸人、埋机,工期和钱包一起失血。想把塌方扼杀在萌芽里,开挖阶段的支护必须“先动手”。下面4个实战技巧,不花里胡哨,照做就能让边坡老老实实。



一、先让土体“泄压”——分层分段放坡

pe管埋深通常2.5~4 m,原状土一旦被一次性掏空,应力瞬间释放,边坡就像被抽掉骨头的积木。正确姿势是“分层分段”:每层挖深不超过1.5 m,留足平台宽度≥0.8 m,坡比按土质现场调整,砂土1:1.25、黏土1:1 起步。挖完一层立刻支护一层,不给土体“思考”时间。现场常用“白灰线”画网格,挖机司机按格施工,误差控制在20 cm以内,既稳又省回填量。

二、给坡面穿上“铠甲”——钢板桩+围檩快速锁口

遇到淤泥、杂填土或道路边线受限,放坡空间不够,就把“放坡”改成“支挡”。9 mⅢ型拉森钢板桩一插到底,桩顶下0.5 m设双拼围檩,用D25钢筋对撑@3 m,形成“口”字形框架。打桩时采用“跳打”顺序,减少挤土效应;挖土与支撑同步,做到“支撑完成一米,再挖下一米”。实测数据显示,同等条件下钢板桩支护比单纯放坡减少水平位移68%,相邻路面沉降控制在10 mm以内,PE管接口不会被剪坏。

三、给土体“打钉子”——土钉墙+喷面及时封闭

黏土层或风化岩槽段,放坡后又怕雨水渗透导致滑移,就在坡面打土钉:Φ16钢筋@1.2 m×1.2 m,长6 m,下倾15°,注浆体强度≥15 MPa。土钉完工立即挂Φ6@200钢筋网,喷80 mm厚C20混凝土封闭,形成“钢筋混凝土皮肤”。喷完8小时内严禁泡水,现场用土工布+彩条布双层覆盖。实测黏土坡面采用土钉墙后,安全系数从1.1提高到1.6,雨天也能正常下管。

四、给槽底“加扁担”——水平支撑+管底垫层协同受力

最深处的PE管距槽底仅30 cm,一旦槽底隆起,整根管会被“顶弯”。办法是在槽底30 cm以上加一道Φ48×3.5 mm钢管横撑@2 m,撑在预制的200 mm×200 mm混凝土垫块上,垫块与管底同标号C15混凝土一次浇筑。横撑随挖随撑,管底垫层下再铺10 cm中砂,用平板振捣器密实,既分散荷载又方便后期找坡。拆撑时机控制在管顶覆土≥1 m且分层夯实后,避免“裸管”受压变形。

现场最容易犯的3个错误,对照自查:

1. 白天放坡1:1,夜里下雨就塌——忘记坡顶1 m外挖截水沟,雨水顺裂缝灌进去;

2. 钢板桩打下去就不管——桩缝不嵌麻筋,细砂从缝喷出,坡顶出现“漏斗”;

3. 土钉一打完就下管——注浆强度未到15 MPa,钉体被土体剪切失效,坡面整块下滑。

把4个技巧做成“支护清单”,每完成一项就打钩,沟槽边坡再没机会“翻脸”。PE自来水管施工,安全永远是第一根“管”,支护到位,工期、质量、预算才能一起到位。